人民艺术网

主页
人民艺术网
人民艺术网-最新的艺术资讯,最权威的艺术解读

刘丽萍×刘晓:绘画是历史一层一层的叠加

更新时间:2022-03-15 18:25:09 点击:6494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有的人,从变幻莫测中看到了衰微和无奈,有的人,从多姿多彩中看到了虚幻和失败,而刘丽萍、刘晓这两位艺术家,却从这衰微的枯荷败叶的残梗百态中看到了从容和美好,从随风摇曳娇嫩易折的婀娜花容中看到了生命的自信和骄傲的姿态,是艺术,给了她们一颗敏感的心,给了她们一双清澈的眼睛,她们可以透穿生命的密码,并以巧妙的画笔,唤醒生命的希冀,描画出一个不同凡响的世界。

“刘丽萍 & 刘晓:美丽新世界”现场,溯·榭映美术馆

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斌所言,生活如此冗乱,世界如此喧嚣,这些内心富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像这初春的煦风,携着阳光,携着希望,给这嘈杂的人世间平添了一分春色,让人们感到了温暖,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新鲜和美丽。即将在溯·榭映美术馆举办的“刘丽萍 & 刘晓:美丽新世界”就是如此。

“刘丽萍 & 刘晓:美丽新世界”现场,左起:溯·榭映美术馆创始人黄飞、林佳纯、艺术家及本次展览策展人刘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斌

参展艺术家之一的刘晓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她说:“参展艺术家自己作策展人似乎有点奇怪,我也担心切入的角度会不会太主观、太个人,然而,每一次展览又何尝不是一次‘偏见’的输出。初次看到刘丽萍老师的画,我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眼缘。她的荷花跟我的花卉好像在诉说同一件事情,但我与刘丽萍老师有25年的历史差,我们有各自强烈的时代痕迹,那不是代沟,而是时间和空间在人类身上的实验成果,绘画将这种实验成果视觉化了。”

艺术家刘丽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任版画系教授)

1987年,刘丽萍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而刘晓刚刚出生。时常听刘丽萍老师描述60一代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着,那是艺术商品化的风还没有刮到中国的时候。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刘晓,在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环境下浸透,又怎样或者是否需要找到艺术的纯粹。刘丽萍和刘晓分别从艺术的两端开始绘画,这种对比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

刘丽萍《荷音》69×128cm 纸本水墨 2021

刘晓《Amore》68×68cm 纸本重彩 2019

60后画家与80后画家

“我们60年代生的艺术家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成长,从公有制经济到商品化经济,中国绘画经历了疯狂生长,我认为绘画还在生长,以一种更好的、不同的面貌在生长着,我很期待,也希望80一代画家跟我一样信任绘画、期待绘画。”刘丽萍说道。

刘丽萍《荷》47×42cm 纸本水墨 2018

艺术家刘晓(毕业于墨尔本大学)

刘晓谈及自己的作品时表示: “我的‘东风Tong Poo’系列去年刚完成,现在看来却是那么的陌生。这个名字是在得知坂本龙一先生第二次患癌的新闻后起的。在互联网时代也许不难想象,一个陌生人,远隔重洋,他的一个消息会让你落泪、牵肠挂肚。

创作的时候,坂本龙一先生的曲子永远是我的背景音乐,它们可以迅速让我进入一个空白时空,这是我暂时喜欢的状态,因为绘画不可能不去创造时间和空间,而音乐和绘画,殊途同归。我们是那么的需要音乐,所以我们是那么的需要绘画。每一幅作品都以坂本龙一的曲子命名。”

刘晓《Solitude》 69×48cm 纸本重彩 2021

刘晓《Smoochy》 144×39cm 纸本重彩 2021

泰奥菲尔·戈蒂埃曾说过:“东西一变得有用,就失去了美。事情大多如此。”

“60后”一代画家,经历了改革开放,从公有制进入市场经济,他们见证了绘画市场化的全过程,刘丽萍曾说,那个时候画画就为画好,没有拿画换钱的概念。到世纪之交,钱已经成为艺术界的通用语。“80后”一代画家,出生于市场经济时代,商品化是他们血液里的词汇,而艺术本身具有的对“商品化”的“抗药性”制造了很多只能由几百年后的人类去评判的矛盾与火花,例如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波普浪潮。

机械复制时代摧毁传统,蒂生了现在艺术艺术的范围被扩大。接下来,绘画又如何行走,是独立行走,还是拄着拐棍行走,抑或其他,是留给“80后一代”以及后代的一个新挑战。

“刘丽萍 & 刘晓:美丽新世界”现场,溯·榭映美术馆

抽象与具象之间

在此次展出作品中,两位艺术家都以传统中国绘画材料为工具,以植物为依托,不自觉地呈现当代绘画的风格气息。

刘丽萍的荷花是一种低语,她的提问不张扬,从他人不着意处入手,在好似不经意间散发出最本质的东西,正如庄子云“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在刘丽萍的荷花系列中,构成画面的主要形式因素是“线”的组织与机构,点、线、面在看似一幅具象的作品中,存在感极为强烈。

刘丽萍《荷意》53×24cm 纸本水墨 2018

刘晓以中国红宣纸为背景,无意于三维空间的探索和表达,像极了仕女画中的大片留白,同时也保留了中国画中用线传达空间感的习惯。“东风”系列中的国画颜料被厚厚的拉扯,是油画的笔触,完全抛弃了中国画中的“润”、“染”,以一种生猛的、自由的方式行走,也像极了这个时代。

两组作品已非纯客观地描绘对象,寓“抽象”于“具象”之中也可以说是寓“具象”于“抽象”之中,这让人想起徐渭、石涛的拟人化花鸟画。

具象之中,每一支花的描绘,都包含着作者对于某个主题的无数层抽象提炼;抽象之中,又是她们对于提炼的具象描绘。正如易经中的阴阳之道。

刘晓《Forbidden Colours》69×72cm 纸本重彩 2021

中西绘画融合的老话题

此次展览作品均为纸上作品,却具有强烈的油画气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老一辈艺术家积极探索中西绘画如何融合,如今已变成一种自然地共生。在传承与消弭之间,绘画方式的自由派生出绘画语言的无限性。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危险。文明的共性与差异,似乎是文明自身都在寻求的平衡。文艺复兴将人类对于身份的思考指向人权,六百年过去了,21世纪的人类面临临界点的迫切问题,文明该走向何处,是区别还是同化,它对于我们的意义有没有随着“元宇宙”“太空时代”的到来而变化?

刘丽萍《夏荷》52×64cm 纸本水墨 2020

刘晓《Bring them home》75×54cm 纸本重彩 2021

时代的变革带来思考的变化,成功地向同时代人表达他们的时代,是一位艺术家的使命,他们通过作品向尚未出生的后世者诉说心声。而面临如今的文明存在性挑战,这一命题是否还存在,还有没有“后世者”想要倾听?

通过画作或是艺术家本人,都可以肯定刘丽萍和刘晓虽属于不同时代,却同样对人类文明有种强烈的眷恋,并且生发出独特的见解。她们的绘画语言具有明显的中西融合特质,这一切却是不自觉地。罗杰·弗莱说“在表达细腻感情的时候,英语远不如汉语。”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有一种筋骨的存在感,一种含蓄的、藏在肉里面的支撑灵魂的力量。在强烈的视觉化过程中,塑造出多种或者说无限的观看层次。

美术馆创始人黄飞、陈钟荣、林佳纯、林菲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斌、艺术家刘晓

“刘丽萍 & 刘晓:美丽新世界”现场,溯·榭映美术馆

相关展览

刘丽萍 & 刘晓:美丽新世界

展期:2022年3月12日-4月20日

地点:溯·榭映美术馆(广州市越秀区东山湖公园中岛一号)

策展人:刘晓

学术支持:刘斌

总策划:刘珏   林佳纯

相关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标签

    习近平
    世界卫生组织
    张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