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网

主页
人民艺术网官方网站
人民艺术网-最新的艺术资讯,最权威的艺术解读

人民艺术 | 视觉感知的再编织:王玥懿艺术创作的实验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5-08-30 21:31:19 点击:66618

视觉感知的再编织:王玥懿艺术创作的实验与思考

文 / 黄笃

在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的多元语境中,年轻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转向对“感知经验”的深度探索。面对高速发展的数字媒介与信息景观,视觉艺术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被观看、如何感知自身”。在这一背景下,王玥懿(YY Wang)的创作实践展现出独特的实验性与方法论价值。她以影像、装置、陶瓷等多元媒介为语言,通过个人记忆、心理空间与材料感知的交织,持续探讨身体、感知与视觉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

 
王玥懿(YY Wang)

与一些仅停留在形式实验层面的创作不同,王玥懿更关注观看本身的结构。她的作品并非单纯展示图像,而是通过反复的手工实践与影像操作,建构一种“再编织感知”的方法:既在材料与影像之间寻找平衡,也在感知与记忆之间创造新的张力。她的作品要求观众不仅观看,更需要被“卷入”到作品所营造的心理空间中,在视觉与触觉之间产生交错的体验。 


(永恒空间/ 2024)

在影像作品《永恒空间》(2024)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充分体现。作品以饱和的色彩与微缩场景构建出一个仿佛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空间。粉色的墙面、悬浮的星月、微型家具,这些元素最初带来童趣的感受,但随着影像的推进,观众逐渐意识到其中的断裂与不确定性。影像通过切割、压缩、重组,让空间显得既熟悉又疏离。
 

(永恒空间/ 2024)

在创作过程中,王玥懿借助“梦核”般的视觉隐喻,将童年记忆与潜意识经验融入影像语言中,构建出一个充满心理张力的感知场。然而,也正因为概念基础过于鲜明,部分影像段落显得“理论先行”,在图像的开放性与观众的直觉体验之间形成了一定张力。这提示我们,艺术家未来在平衡文本概念与视觉语言自主性上,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未知之境/ 2024)

如果说《永恒空间》探讨的是心理空间的建构,那么《未知之境》(2024)则将感知实验延伸至观众的身体经验之中。作品以树脂和羊毛为主要材料,呈现出一种介于自然与幻想之间的形态:既似未命名的生物,又仿佛是潜意识中的生长痕迹。王玥懿在创作中通过对材料状态的精细操控,让形体保持在“既固态又液态”的边界,让观众的视觉与触觉想象被同时激活。
 
(未知之境- 02/ 2024)

这一作品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不仅是视觉对象,更是一种感知的“触发器”。通过微妙的材料质地与空间摆放,王玥懿让观众意识到,观看并非单向度的,而是一种身体性的介入与回应。与此相比,艺术家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当形态被高度抽象化后,是否会削弱情感叙事的力量?在强调感官错置的同时,如何保持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心理共鸣,是她未来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未知之境- 03/ 2024)

2025年的系列作品《仿佛昨日》《冷池》《繁星》,则标志着王玥懿在材料语言上的一次新转向。这几件陶瓷作品均以童年意象为线索,通过高饱和度的色彩、微缩景观式的构造,以及对梦境空间的反复塑形,创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心理剧场”。在《仿佛昨日》中,蘑菇状的陶瓷结构与细密装饰性的微观元素交织在一起,既带来轻盈的审美愉悦,也让人感到一丝无法言说的疏离感;而在《冷池》中,简洁的几何造型与抽象的水体符号形成呼应,让观众在观看时不自觉回溯个人记忆中的某个夏日场景。
 
(仿佛昨日/2025)

在《仿佛昨日》中,蘑菇状的陶瓷形态与装饰性的细节相互交织,既带来愉悦感,又暗含微妙的不安;

 (冷池/ 2025)

而在《冷池》中,几何造型与抽象符号结合,营造出观众潜意识中某个夏日场景的残影。
 

(繁星/ 2025)

而在《繁星》中,艺术家则通过断裂结构与密集釉点构成了一片既碎裂又闪耀的“陶瓷星空”。表面覆有细密的金属光泽釉斑,星点般分布于器物的起伏之间,在光线映照下产生不稳定的反射效果,仿佛夜空在坠落后于地面重新排列。与前两件作品中相对具象的场景暗示不同,《繁星》更倾向于抽象表达,其空间构成近似一种非线性的时间流转,散落、断裂、却始终发出微弱的光。艺术家通过对陶瓷形态的轻微变形与排列重构,让这组作品不再是“观看对象”,而是进入感知节奏的一部分,引导观众以身体的移动和视线的游走,完成一场静默的心理旅行。
这一阶段的创作与早期影像作品相比,呈现出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回归手工与材料本身,强调陶瓷的触觉性与肌理语言;二是在心理空间与物质经验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王玥懿通过反复实验烧制工艺与釉色控制,让材料不再只是载体,而是作品叙事的内在部分。这种“材料即语言”的方法,使作品获得了更大的感知张力,也为她的视觉体系注入了新的层次。
 
(仿佛昨日/2025)

整体来看,王玥懿的创作在当代中国视觉艺术中展现出独特的实验精神。她善于在影像、装置与陶瓷之间游走,借助材料语言、心理记忆与感知经验的交错,构建出一套兼具空间性、叙事性与身体感知性的视觉体系。然而,从批评的角度看,她的创作仍处于一种“临界状态”:一方面,她已经具备跨媒介与跨感知的成熟能力;另一方面,她的作品有时在概念的先行性与图像的自由度之间尚未完全找到平衡。

未来,王玥懿如何在理论支撑与视觉感受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如何让作品中的“裂缝”成为真正的观看干扰,而不仅仅是符号性的姿态?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她个人创作的方法论深化,也映射出当下中国视觉艺术在影像、装置与材料语言交汇处的探索方向。

 

相关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标签

    习近平
    世界卫生组织
    张艺兴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