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7 08:58:04 点击:66682
2024年8月22日下午,2024 “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第四场座谈“立足于首都北京的文化策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2024年活动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四川美术馆、成都市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由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
“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在品牌项目策展在中国的基础上,推出围绕青年拓展人的学术活动。前三届的活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和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推出。2023年该活动得到了湖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支持。2024年同样是三馆联动,共同举办四场活动,议题分别是:“策展与地缘”,“策展、呈展与释展”,“作为文化地标的策展与引领”,“立足于首都北京的文化策展”。
裔 萼|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本场活动的学术召集人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的主旨发言主题“从阐释到创造——策展为首都文化赋能”,她谈到,策展可以从三个方面为首都文化赋能:阐述首都文化内涵,激活首都文化活力,创造首都文化新质。近些年来,首都涌现出一批阐释型策展的良好范例,策展人深刻理解并领悟首都文化内涵,以学术的方式予以阐释,令观众更好地理解并领略首都文化的基本内涵: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些展览激活了首都文化活力:现象级展览引发观展热潮,主题性策展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优质展览提升城市活力。创新文化是首都文化之翼,需要新时代的策展由阐释向创造转型,以创造型策展,拓展首都创新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创造首都文化新质。
宋金明|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金明的发言,主要围绕“走进来”(吸引观众走进展览空间)和“走进去”(让观众沉浸到展览之中)两个关键词讨论了公众的观展体验问题。他以“回首风尘甘息机——徐悲鸿、廖静文手札展”为例,通过对展览逻辑、前期宣发、展陈设计、公教互动等方面的介绍,细致阐述了展览如何在保证学术性的基础上,让普通观众在观展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张 楠|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张楠以“京师汇贤——借历史的眼睛看北京”为题,谈到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北京的文化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策展思路,这是每一个首都文化策展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武洪滨|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校博物馆副馆长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校博物馆副馆长武洪滨以“北京建设“博物馆之都”背景下的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为题,他指出,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建设“博物馆之城”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目标。近年,有着丰厚博物馆资源的北京正式提出“博物馆之都”的定位。可一度作为物质遗存收藏之地的博物馆与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观念与表达形态之间似乎存在着定位的矛盾。然而,无论是探讨当今世界的议题,还是呈现新历史,当代艺术都无法缺席。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研究馆员、《中外文化交流》杂志社副社长围绕“民间美术展览策划与国际传播”主题。他谈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异彩。因此,如何有效地策划民间美术展览并实现其国际传播,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策展委员范明正以卫天霖和张松鹤为例提出对建国初期前辈艺术家的梳理和研究建议,建国初期,北京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美术人才,有些人耳熟能详,也有不少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研究宣传。卫天霖先生曾留学日本,建国后任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其对印象派技法的传播贡献卓著,首都师范大学出资收藏其遗作194幅,并陆续结集出版和展览,但其在美术史的书写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和徐悲鸿主流体系的疏离有关。
盛 葳|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副主编
最后,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进行评议,主题发言结束后,专家还围绕主题进行了圆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