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网

主页
人民艺术网官方网站
人民艺术网-最新的艺术资讯,最权威的艺术解读

人民艺术 | 在观众凝视中重建自我:论艺术家申凌飞的“欲望机制”

更新时间:2025-10-16 14:32:55 点击:66640

在观众凝视中重建自我:论艺术家申凌飞的“欲望机制”

文/ 王林

艺术家申凌飞的作品始终围绕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当身体被观众凝视、被掌控、被技术感知时,“本我”的个体独立思想是否还存在?申凌飞的创作并不只是表达情绪,而是一场持续的“艺术探索自我的实验”,从《欲望切片》到《Precocious Love》,《No Hope, No Fear》,再到《Intimacy.zip》,艺术家不断通过新的媒介把同一个问题推向更深处。四个作品构成一个整体的叙事链条——从身体的感知出发,经过情感的宣泄,最终由电子装置这个技术实现情感的再次表达。它们共同描绘了一种“当个体失去掌控的权利”,申凌飞想要探索“个体在被人为掌控的同时与观众在观看艺术作品中如何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

 
(欲望切片,装置艺术,2025)

这种探索首先出现在《欲望切片》中。作品以树脂为主材,这种介于“手工”与“科技”之间的媒介,让雕塑的形态既流动又克制。黑白两色的对比不仅是一种视觉策略,更是权力关系的隐喻:黑色代表包裹与吞噬,白色象征暴露与揭示。艺术家通过镜面亚克力材料的反射,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影像,从而将“观看作品本身”变成一个“艺术家和观众双向对话”的过程。这里的“被观看”不再是强制性的,它带有观众主动的自愿观看,甚至在观看中得到快感。她把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失去权力”的经验转化为视觉语言,让“脆弱”与“掌控”共存。这种对“个体意志的消解”的呈现是作品最有力量的部分,它让权力的分配变得模糊,使观看成为流动的行为。

 
(欲望切片,装置艺术,2025)

然而,这种“亚克力镜面”的艺术表达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当观众被亚克力镜面反射时,观众的体验仍然依赖于表面的视觉效果。申凌飞在后来的创作中似乎意识到了这种困境,《Precocious Love》正是她从视觉进入心理层面的尝试。她用影像代替雕塑,用光线代替反射,把“艺术品的被观看”转化为一种观众可以体验到的“内在情绪流动”。
 

(Preconscious Love,3D打印艺术,2024)

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申凌飞创作了《No hope, No fear》这一实验影像艺术作品。申凌飞运用卡拉瓦乔式的光影在她的画面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作品不再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艺术探索,而是一种自我对情感的解读。观众通过镜子看到的不只是两个个体的互动,而是两个个体一种在亲密关系中不断摆荡的情绪。通过镜面折射的光影营造出“时间的快慢”,让两个个体在“镜面的时间里”感受不同的情绪,例如:“理性与混乱”、“距离与依赖”、“控制与脆弱”。申凌飞在创作的时候通过掌控光影的节奏,将“时间快慢”融入进艺术作品中,从而让观众感受到“失去权力”这一个概念从视觉经验变为心理经验。

 
(No Hope, No Fear,影像艺术,2024)

但《No Hope, No Fear》的问题在于,它的象征系统仍然过于自我中心。艺术影像的情绪浓度极高,观众被卷入申凌飞的私密经验里,可能会产生难以与申凌飞的个人思想进行深入对话。《No Hope, No Fear》拥有过多的自我投射的经验,让作品在强烈的影像光影所营造出的美感背后,显得封闭和孤立。这种“被情绪淹没的亲密”是申凌飞创作中的一把双刃剑——它让作品极具感染力,但也可能削弱它的开放性。她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在后续的《Intimacy.zip》中试图以更冷静、更技术化的方式重新组织情感。
 

(Intimacy.zip, 互动装置艺术,2024)

《Intimacy.zip》标志着她创作方向的转折。作品以电子装置为核心,结合心率、脑电与温度传感器,将身体反应转化为光、热、振动等反馈。艺术家不再直接“呈现”情感,而是让机器“计算”情感。
 

(Intimacy.zip, 互动装置艺术,2024)

这种介于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系统,既延续了《欲望切片》中关于“失去权力”的主题,也回应了《No Hope, No Fear》中关于“失去掌控感的焦虑”。只不过这一次“观看”的对象从他者变成了机器。从镜面反射(《No Hope, No Fear》)到机器互动上产生的频率(《Intimacy.zip》),权力关系变得更加数字化,具体化以及可视化。欲望本身被理解为“信号数字”。申凌飞用理性的方式重新处理情感,用算法的语言重构亲密关系。
 

(Intimacy.zip, 互动装置艺术,2024)

这种冷静让作品获得了新的张力,但也带来了另一种风险:当技术成为媒介时,情感可能被过度简化。虽然艺术家借助传感器与电子界面构建出电子互动系统,但观众仍可能在面对这些“理智的亲密”时感到距离。科技带来的不是共情,而可能是一种更加电子化的疏离。这种张力恰恰构成了作品的批判性:申凌飞让观众意识到,当亲密被机器模拟,当情感被数据化,人类的“主体性”到底还剩下什么?她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观众在感知与思考之间自行寻找回应。
 

(欲望切片,装置艺术,2025)

从《欲望切片》到《Precocious Love》,《No Hope, No Fear》,再到《Intimacy.zip》这四个作品,申凌飞不断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失去掌控”这个创作思想,通过持续变化的艺术媒介(从身体到影像,再到电子数据)探索个体在“失去掌控中”中如何重新获得表达的主动权。

这种“失权中的自我重建”是艺术家申凌飞作品的精神核心。她以女性经验以及两性关系的角度出发,却超越了性别叙事,把“观众的被观看”转化为一种普遍的存在状态: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被注视、被记录、被感知”的电子信息时代,作为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些“被掌控的系统中”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申凌飞的艺术力量,来自于她对这种矛盾的诚实面对。她的作品并不完美,有时过于自我,有时形式先于情感,但正是这种不稳定,让她的创作充满生命力。她在不断的“失控”与“重组”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也在实验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她的作品提醒我们,失权并不意味着消失,反而可能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开始。
 

相关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标签

    习近平
    世界卫生组织
    张艺兴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