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7 18:21:39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景观中,青年艺术家向茗显(Mingxian Xiang)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哲思般的视觉语言,构建出一个充满回忆气息与梦境质感的艺术宇宙。她擅长运用水彩、色粉和彩色铅笔等综合媒介,在微妙的笔触与层叠的色彩之中,沉淀出如轻声低语般的情绪质地。其作品常常既非再现现实,也非逃离现实,而是对逝去记忆的召唤,对个体情感的修复。她以绘画为介质,探寻人与自身、他者、时间之间的微妙回响。
遗落的夏天(Lost Summer),不透明水彩,2024
向茗显目前活跃于英国伦敦,是一位正逐步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2024年,她作为四十位入围者中仅有的四位华人艺术家之一,入围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插画奖“新晋艺术家类别”短名单。这一重要肯定,不仅让她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也奠定了她坚定走上艺术之路的决心。
向茗显的艺术语言深受爱德华·维亚尔(Édouard Vuillard)与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等艺术家的影响,同时源于她对水彩技法独到的理解。她欣赏维亚尔笔下室内空间所承载的情绪氛围与日常诗性,也受到多伊格作品中梦境般色彩与模糊边界处理的启发。在两者的引导下,向茗显逐步形成了她独特的“感知-记忆”图像语言。
她(Chill),不透明水彩,2024
不透明水彩是她创作中的核心媒介,其覆盖性使其具有“埋葬与复活”色彩的可能性,这种“层叠与消解”的方式,被她视为一种与时间谈判的语言,是她解码感情语言的语法基础。在作品《等待》中,她反复地覆盖与融合颜色,以求达成朦胧温柔的背景氛围,最终凝结为画面中的情感张力。这种近乎壁画修复式的“笨拙”绘画方式沉淀出时间的层次感,不仅是技法上的探索,更是情绪记忆的视觉还原。
在创作过程中,向茗显并不刻意区分“传统”与“现代”技法。她认为,成长于当代社会的艺术家,所理解的“传统”已然内化为一种新的视觉惯性。例如,她在表现梦中记忆的失真时,常借鉴胶片显影过程中不可控的斑痕这种“失控的化学反应”,并借由材料的刮擦、堆叠和中断,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时间的断裂感与模糊感。这种融合使她的作品具备了一种哲学式的深度——梦境与现实、历史与此刻,在画布上交织并置。
等待(Waiting),不透明水彩,2024
《他的房间(His Room)》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描绘的是她已故祖父生前房间的一角,散落的衣物、帽子与床铺构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空间。这幅画不仅记录了她无法回国送别祖父的遗憾,更以图像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理缅怀。作品中偏冷的灰蓝与中性色调交织出一种既亲密又抽离的情感氛围,使观者如临旧梦之境。
她的另一幅作品《树(Tree)》,则源于一次在泰特美术馆中的偶然观察。透过展厅的窗户,她看到窗外的一棵树,在窗框的界定下,宛如一幅未被注意的画作。这一细节唤起了她对于自然与美术馆“观看关系”的反思——在高度规训的审美机制中,自然是否已被悄然边缘?这一作品亦折射出她对社会感知方式的哲学性思考。
他的房间(His Room), 不透明水彩,2025
树(Tree), 不透明水彩,2024
在创作理念上,向茗显强调艺术与观者之间的感知连接。她并不主张用“说明书式”的方式引导观者理解作品,而是更愿意成为一位“布置暗室的人”,:她布置灯光、陈列旧物,而观众则在其中自主寻找解读的钥匙与记忆共鸣的入口。这种创作方式体现了她对个体经验的尊重,也赋予作品一种更开放、更具包容性的解读可能。就如她所说:“你在画中看见一扇虚掩的门,门把手上缠绕着风干的常春藤——推不推开它,门后是童年的阁楼还是陌生的病房,全由观者自己决定。”
向茗显的灵感源泉既包括她的文化背景,也深受哲学思想的滋养。她自述对中国文化中的“无常观”带来的哀有着深刻的感受,正如《红楼梦》中那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种对人生无常的审美态度塑造了她对梦境与记忆的敏感,以及对逝去之物修复与解读的愿望。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语境中,她的作品如同慢速显影的画面,保留并再现那些即将被时间洪流冲刷的情感碎片。
夜灯(Night light), 纸本色粉, 2025
在对美的理解上,向茗显认为,美是“将静止不动的瞬间在画面中二次曝光”,从而修复逝去的记忆,还原呢喃的梦境。她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对保持艺术表达纯洁性的坚持与实践——以温柔细腻的手法,重建记忆的微光。
2025年,她的作品《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与《浪涛(Wave)》入选英国皇家水彩协会开放2025(Royal Watercolour Society Open2025)展览。这一经历成为她艺术之路中的重要里程碑。展览不仅是作品的呈现,更是一次“记忆解剖剧场”的搭建。她认为,观众的反馈如同化学试剂,与她的作品在感知层面产生反应,这种不可控的发酵,反过来重塑了她的艺术基因。
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不透明水彩, 2024
浪涛(Wave), 不透明水彩,2024
在她看来,艺术家不必承担救世主般的社会责任,但应当承担“发现矛盾、传递温度”的角色。在信息爆炸与速度主导的时代,向茗显用她的画笔缓慢而坚定地记录、过滤、修复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私人感受与集体回忆。她的艺术实践,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温柔表达,更是对当代感知世界方式的一种深刻提问。
“在当代艺术热衷于赛博格、复古主义与即时反馈的浪潮中,我倾向于去打捞或许那些发生不久,但容易被加速的时代冲刷掉的记忆细节,用一种“低科技诗意”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好细节的感知。”她说。
Royal Watercolour Society Open 2025展览现场
艺术家向茗显,正以她低调而富有力量的绘画语言,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勾勒出一个关于“记忆、梦境与感知”的私密宇宙。
紫(Iris), 不透明水彩, 2024